- 2024-09-14
- 2024-08-21
- 2024-07-23
- 2024-06-19
- 2024-06-18
- 2024-06-07
- 2024-05-30
- 2024-05-30
- 2024-04-30
- 2024-04-30
- 2024-04-30
- 2024-04-22
文化是回族人民的血脉和精神家园——鲊埠回族乡文化事业见闻
2012-05-14 00:00
“星月经天照大地,经济腾飞万民欢”。当您走进桃江县鲊埠回族乡,映入眼帘的是那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是那雄伟、壮观、华丽的清真寺,是那林立的五十多家细木工板厂。置身这里,您见到的是那奔驰的各式车辆、人们繁忙劳作的身影;您领略到的是那浓郁的民族情愫,淡雅的文化芳香。
桃江县鲊埠回族乡是一个只有2万余人口的民族乡,其中回民8000多人。全乡总面积仅有48平方公里。可在这和谐共荣的民族乡里,2011年完成企业产值7亿多元,全乡劳动力就业率100%,还有近千名外来人口在企业打工。全乡从事细木工板行业的人员近万人。经济的飞速发展,支撑起鲊埠文化的繁荣。2011年11月9日,湖南省委在这里隆重举行“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授牌仪式。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伊斯兰文化深深扎入了回族的根基。建筑以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滇真寺和乡中学民族教学楼为标志。清真寺原寺建于清康熙初年,青砖围墙,雕刻古雅。现建筑从1986年起陆续修辑,至2010年具现在规模,总投入100余万元。乡中学民族教学楼系2003年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捐资6.5万美元修建。清真寺内设陈列室、阅览室。陈列室珍藏有清代的手抄本《古兰经》、铭有阿文的瓷器、竹香炉等几十件文物。阅览室收藏、陈列着数十种伊斯兰民族的宗教读物和现时的报刊杂志。民俗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石,包含伊斯兰教的信仰、道德、饮食、衣着、风俗。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鲊埠回族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着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精髓,形成了自已的特色。例如“三棒鼓”、传统回民武术、舞龙舞狮、书法剪纸、手工工艺等。
民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绽放出熠熠光辉。每逢重大节日,不仅要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还是回汉群众联欢庆祝和展示伊斯兰民族文化的好时机。每当开斋节、古尔邦节,十里八乡的穆斯林兄弟姐妹,都要身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来到清真寺聆听阿訇讲“卧尔兹”,参加会礼。在其他传统节日,回族同胞则以其特有的方式,或歌舞、或书画、或玩龙舞狮,诠释着一个民族的欢欣。例如2009年,桃江县伊协组织12件书法剪纸作品,3台文体节目参加省伊协组织的庆国庆活动。2011年,清真寺举办“庆开斋·迎国庆”书法展,展出50多幅书法和剪纸作品。而更热闹的是每年的农历新春,活跃在鲊埠回族乡的5支舞龙、舞狮队,3支花鼓灯笼腰鼓队,还有三棒鼓表演组合,给企业、单位、农户拜年,给劳碌奔波了一年的人们送去无穷的欢乐。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于保护和挖掘。近几年来,桃江县伊斯兰教协会收集整理民族文化、民族文物,对70多件珍贵回族文物进行拍摄、登记,在清真寺开设陈列室。清同治年间回汉同胞共建的大水田村“乐善桥”,既是回汉同胞情同兄弟的佐证,也成为今天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教材。在学生暑假期间,桃江县伊斯兰教协会在清真寺开设青少年民族宗教知识和回民武术培训班,至今办了十一期。乡村支持组织舞龙舞狮队,添置相关道具。2011年,鲊埠回族乡文体卫站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组织,对“三棒鼓”、回民武术进行影音录制和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将这两项回族民间艺术申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功申报将回族北李朝柏公墓和詹氏宗祠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群众文化是这里文化建设的亮点。1986年鲊埠回族乡建成万册图书室。2011年,乡政府投入50余万元兴建乡综合文化大楼,成为全乡科技讲座、文化学习、法制教育、文艺辅导与演出的中心。9家农家书屋点缀在全乡各个角落,每个农家书屋藏书五千册左右,既有民族宗教方面的书刊,更多的是有工农业生产技术、家庭保健和立志成材、传统名著。成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好出处。乡文体卫站公益电影放映队利用数字放映机和流动放映车到各村(社区)巡回放映,为广大群众送去文化大餐。每年乡里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文体活动,如龙舟赛、蓝球赛,邀请市县文化单位来乡里演出,一些企业纷纷出资赞助。群众自化组织的歌舞会、腰鼓队、健身舞,成为乡村旮旯的一道风景。民间一些消极的文化现象,诸如聚众赌博、地下六合彩等,也因此退出群众的视眼。
以强劲的舆论宣传引导人、以先进的典型人物激励人、以优秀的文艺创作鼓舞人,是这里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仅2011年,鲊埠回族乡在《湖南日报》、《益阳日报》、三湘统战、湖南宗教、桃江县公众信息网等媒体上稿143篇。推介了鲊埠回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风貌,树立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建设、创建和谐民族乡的浩然正气。如2011年5月《益阳日报》第二版刊载的“在家门口,我们都是幸福的打工仔”通讯,真实地反映了鲊埠回汉群众安居乐业的现状。通过典型引导,涌现出一大批遵纪守法、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的模范。如民营企业家李德和热心公益事业、诚实经营、家庭和睦,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幸福家庭”。围绕“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全乡深入开展“创星”工作,人民群众争先恐后,努力营造经济繁荣、村庄靓丽、回汉和睦、民风淳朴的新形象。鲊埠回族乡军功咀村成为全县“新农村示范村”、“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典范。总结和创作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源泉。1986年,在李啸苏先生主笔下,编纂了首部《桃江回族志》,系统地叙述了桃江回族的渊源和特点,改写了桃江回族无史志的历史。1989年,益阳电视台摄制《资江河畔的穆斯林》,在益阳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演播,介绍了桃江回族的风土人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桃江伊每年编辑一期伊斯兰教读本,介绍伊斯兰教文化、宗教信仰习俗,增进了民族间相互了解。2008年,鲊埠回族乡邀请益阳市老干诗协、市文联和桃江诗协50多人,开展“鲊埠行”新农村建设采风活动。“诗人兴会更无前”,50多位诗人、作家即兴吟赋70多首诗词,编辑出版《情系回乡》诗词集。2009年,桃江伊协在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编辑《星月高高》,阐述桃江伊斯兰教二十年辉煌成就。乡人民政府编纂《江北明珠——鲊埠六十年掠影》,宣传鲊埠回族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经济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变化,给国庆60周年送上一份厚礼。2011年,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乡政府再次邀请益阳市老干诗协来鲊埠采风,诗人们浓墨重彩、尽情讴歌鲊埠回族乡开展“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系列工作的风采。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会恩先生曾激情赋诗曰:“漉漉青山绿水迤,垄田漠漠鹭鸶飞。车输胶板驰昏晓,电照高楼展目眉。吟唱古兰唯一寺,去来贤士满乡畿。南京湾美钟灵气,回汉和谐鼓乐催(注:鲊埠回族乡境内有清真寺和鹭鸶山、南京湾等地名)。”和着诗词的韵律,踏着时代的脚步,沐浴着党的光辉,在鲊埠这片神奇的土地,必将再续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乐章。